为什么更早期的三水的健力宝和中山的乐百氏没有做成饮料大王,而娃哈哈做成了?
健力宝和乐百氏没有做成饮料大王,而娃哈哈做成了,主要是因为三者在企业战略、渠道建设、品牌运营等方面存在差异,具体如下:
- 企业战略方面: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商业嗅觉敏锐,善于捕捉市场机会,从儿童营养液到纯净水、非常可乐、营养快线等,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同时,娃哈哈坚持自主发展,在与达能合作出现分歧后,成功收回股权,保障了企业的独立性和发展自主权。健力宝在发展鼎盛期,因总部搬迁、上市计划受阻等问题,引发高层内斗,资金链断裂,错失发展良机,后来还被卖给不具经营能力的张海,导致品牌衰落。乐百氏则在发展过程中,被达能收购92%股份,创始团队退出,品牌被雪藏,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
- 渠道建设方面:娃哈哈自创“联销体”模式,形成了覆盖近万家经销商、数十万家批发商、数百万家销售终端的庞大销售网络,产品能迅速铺向全国甚至全球。健力宝早期借助大型体育赛事等获得了较高知名度,但在渠道建设上未形成类似娃哈哈的优势,后期随着品牌影响力下降,渠道拓展愈发困难。乐百氏虽曾有广泛的市场网络,但被达能收购后,渠道资源被用于推广其他产品,自身渠道建设停滞,后来复活时,受公司体量限制,渠道铺货速度较慢。
- 品牌运营方面:娃哈哈注重品牌建设和推广,早期通过大量广告投入提升品牌知名度,后来针对年轻一代消费者,通过重塑包装、打造专属节庆、跨界合作等方式,推动品牌年轻化。健力宝作为“中国魔水”,品牌知名度曾很高,但后期因企业内部问题,品牌维护和推广不足,品牌形象逐渐模糊。乐百氏复活时主要靠“情怀”牌,虽短期内有一定效果,但长期来看,产品创新和品牌拓展不足,难以恢复往日荣光。
- 企业管理方面:娃哈哈构建了高效组织架构,创始人宗庆后决策果断,管理触角能直达基层,保证了企业决策的统一和落实。而健力宝由于高层内斗,管理混乱,无法有效制定和执行发展战略。乐百氏被达能收购后,原管理团队离开,企业管理控制权落入外资手中,发展方向受外资企业战略影响,难以按照自身节奏发展。
乐百氏的创业和起家过程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具体如下:
- 租用商标创业:1988年,东莞黄江保健品厂的“万事达”口服液销售额达750万,随后该厂更名为“太阳神”。太阳神的创始人之一方实离开后,创办了广州乐百氏实业公司。1989年,28岁的何伯权时任中山市小榄镇团委副书记,他去香港时发现乳酸奶很受孩子欢迎,便提议将乳酸奶与保健品结合。在政府出资95万支持下,他创办了“中山市乐百氏保健制品有限公司”,并从方实那儿租下“乐百氏”商标在奶制品领域的十年使用权。
- 早期营销推广:乐百氏成立后,便四处张贴“热烈祝贺乐百氏投放市场”的标语,秉持“广告投入越多,品牌效果越好,晚投不如早投”的理念,通过激进的广告策略迅速提升知名度。1991年底,因商标归属问题困扰,何伯权前往北大向师生征名,将企业改名为广东今日集团,但“乐百氏”品牌仍继续使用。
- 生命核能风波:1993年,马家军在田径世锦赛上成绩斐然,马俊仁称有秘方熬汤给运动员喝。何伯权敏锐抓住这一营销机会,以1000万元买下秘方,推出“生命核能”产品,并在全国各省拍卖总经销权,很快赚回成本且盈利。然而,后来马俊仁因代言“中华鳖精”形象受损,加上马家军内部矛盾,“生命核能”最终失败。
- 推出乐百氏钙奶:生命核能失败后,何伯权重新聚焦乐百氏乳酸奶业务。1995年,针对儿童普遍缺钙的现象,乐百氏推出钙奶产品,凭借之前积累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渠道,进一步扩大了在乳酸奶品类的市场优势,一度坐上国内乳酸奶市场头把交椅。
- 收购乐百氏商标:尽管乐百氏发展顺利,但商标始终是租用的。直到1997年,何伯权才正式收购了乐百氏商标,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品牌归属问题,此时乐百氏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在与娃哈哈等竞争对手的较量中不落下风。
凭借一系列的营销举措和产品创新,乐百氏从一个乡镇企业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饮料企业,何伯权也将乐百氏做到了年销售额20亿元,并连续六年位列中国饮料行业十强。但2000年,乐百氏被达能收购,何伯权等创始团队后来逐渐退出,乐百氏的发展轨迹也由此改变。
评论区(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