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讲清楚导致美国头痛的芬太尼问题
芬太尼问题在美国呈现出极其严峻的现状,其由来也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以下是详细介绍:
- 现状:芬太尼已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致命的毒品威胁。2023年,美国约10.8万人死于吸毒过量,其中逾7.4万人与芬太尼有关。美国执法部门缉获的含芬太尼药丸数量超过1.15亿粒,是2017年的2300倍。芬太尼过量已成为导致18至45岁美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美国12至17岁青少年吸毒过量死亡人数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
- 由来 :芬太尼合成于20世纪60年代,问世后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领域迅速获得推广应用。美国阿片类药物滥用问题经历了三波浪潮,芬太尼是第三波的“主角”。第一波滥用潮始于1991年左右,制药公司兜售“阿片类药物无害论”,导致阿片类药物处方量急剧增加,致死人数快速上升。第二波药物滥用潮于2010年左右开始,当时处方阿片类药物难以获得,人们转向海洛因,海洛因过量死亡人数迅速增加。第三波便是当前的芬太尼滥用,近年来,芬太尼类物质在美国瘾君子群体中越来越流行,因其成瘾性强,且药企与政客深度勾连,政治极化阻碍禁毒进程,导致芬太尼问题愈发严重。
美国芬太尼危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主要原因如下:
- 药企的不当行为 :20世纪90年代,普渡制药等药企将阿片类药物包装成“不会上瘾”“可治疗所有急性和慢性疼痛”的新型药,向全美大力推广。他们还向美国卫生监管机构、专业医学协会、医学院等群体砸下重金,请后者为其背书,导致美国阿片药处方数量飙升,“嗑药文化”蔓延,为芬太尼的泛滥埋下了伏笔。
- 政府监管不力与应对失当 :美国多届政府对芬太尼危机应对不力。小布什政府面对阿片药泛滥几乎未采取任何行动;奥巴马政府将芬太尼视为“阿片药危机的附属品”;特朗普政府则多次指责“中国向美国出口芬太尼”,却忽视自身需求端和边境毒品查验等核心问题,使得美国社会在芬太尼危机中越陷越深。
- 芬太尼自身特性 :芬太尼是一种强效合成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是吗啡的50至100倍,仅需极其微小的剂量就能达到海洛因带来的快感,且制作成本低,利润高。同时,它是完全化学合成的,不依赖农业作物,可以在秘密实验室里通过轻易获取的化工前体进行生产,其供应链极为隐蔽、灵活且分散,传统的“铲除毒源”打击模式收效甚微。
- 社会经济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逐利,美国制造业大量外迁,导致许多工人失业。这些失业者大多是高中毕业生,难以找到体面的工作,因此陷入堕落,吸食芬太尼等毒品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方式。芬太尼价格低廉、易得,在制造业衰退的地区尤其泛滥。
- 政治化操弄 :美国将芬太尼问题泛安全化,把这一本质上复杂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刻意塑造为主要源于外部威胁的国家安全问题,将责任主要归咎于外国,特别是中国和墨西哥,以此转移国内矛盾,服务其特定政治议程和全球战略目标,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内的毒品需求和供应问题。
芬太尼危机对美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具体如下:
- 社会影响
- 人员伤亡惨重:芬太尼及其类似物已成为美国药物过量死亡的首要原因,美国每年有超过7万人死于芬太尼相关的药物过量,这一数字超过了枪支暴力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总和,且比例仍在上升。
- 家庭与社区破裂:芬太尼危机导致数百万美国家庭破裂,大量儿童因父母药物滥用而被剥夺监护权,成为“孤儿”。同时,芬太尼滥用还导致街头犯罪、无家可归问题加剧,严重影响了社区的宜居性和公共安全。
- 政治问题凸显:芬太尼危机被两党高度政治化,成为互相攻击和争取选票的工具。此外,芬太尼的走私主要通过美墨边境,这使得芬太尼问题与边境安全、移民政策紧密挂钩,成为美国国内关于边境管制的辩论焦点,也成为中美、美墨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
- 经济影响
- 经济损失巨大: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的报告显示,阿片类药物危机(主要由芬太尼驱动)在2023年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7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约9.7%。
- 医疗成本增加:阿片类药物危机给美国医疗保健系统造成约1070亿美元的损失,每位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患者每年要额外花费19000美元,这些费用主要由私人保险公司、医疗补助计划和提供无偿护理的医院承担,最终转嫁给所有美国人。
- 劳动生产率下降:阿片类药物危机造成的劳动生产率损失估计给美国造成了1070亿美元的损失,研究人员通过将阿片类药物相关死亡、成瘾和监禁造成的生产性工作时间损失乘以美国雇员的平均小时工资和福利,得出了这一数字。
- 犯罪相关费用增加:阿片类药物相关犯罪造成的警察保护、法庭诉讼、惩教设施使用和财产损失共计耗费630亿美元。
根据相关研究和数据预测,美国芬太尼问题在未来五到十年可能会导致以下结果:
- 药物过量死亡人数持续增加 :2021年美国因过量用药导致死亡的人数达10.7万,其中六成以上与芬太尼有关。哈佛大学医学院等机构联合开发的动态定量模型表明,在最“乐观”的情况下,2020-2032年药物过量服用将造成全美54.3万人死亡;最“悲观”的情况下,这一数值将达到84.2万人。
- 经济损失巨大:芬太尼危机每年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一万亿美元,相当于全国GDP的7%。未来五到十年,随着危机的持续,这一数字可能会继续攀升。
- 特定年龄段人群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芬太尼已成为美国18-49岁人群的头号杀手,预计在未来五到十年,这一情况仍将持续,对美国年轻一代的健康和劳动力市场造成严重影响。
要彻底解决美国芬太尼危机,需要从加强监管、打击走私、解决社会根源问题等多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 强化监管体系
- 加强药品审批监管:改革FDA审批机制,杜绝“旋转门”现象,防止药企通过利益输送影响审批结果,对芬太尼类药物的研发、生产、销售进行严格审查,确保药品安全。
- 恢复执法机构权力:如恢复DEA的即时执法权,减少资本对立法的影响,使其能够更有效地打击芬太尼相关犯罪活动。
- 打击毒品供应链
- 加强边境管控:加大对边境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减少腐败现象,增加先进检测设备的有效使用,利用科技手段拦截芬太尼走私,如采用先进的扫描技术和数据分析系统,提高对跨境毒品运输的监测能力。
- 加强国际合作:美国应与中国、墨西哥等国家加强合作,共同管控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的生产和流通,避免将问题政治化,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打击跨国贩毒集团。
- 改革医疗体系
- 规范处方行为:严格监控处方药使用,建立完善的处方审核和监督机制,推广非阿片类止痛替代方案,减少芬太尼类药物的不必要使用,降低患者对阿片类药物的依赖。
- 提高医疗人员和公众意识:加强对医生和公众的教育,提高他们对芬太尼成瘾性和风险的认识,避免过度依赖芬太尼类药物进行止痛。
- 解决社会根源问题
- 促进经济发展:振兴经济衰退地区,创造就业机会,尤其是为受产业外移影响的人群提供稳定的工作,减少因失业和经济困境导致的药物滥用现象。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资源,帮助人们应对压力和心理问题,同时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减少社会不平等,从根源上消除人们通过吸毒来逃避现实的需求。
- 加强救治与治疗
- 推广纳洛酮:继续推广纳洛酮等过量解毒剂的使用,提高其可及性,让更多人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挽救生命。
- 增加戒毒治疗资源:加大对戒毒治疗机构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康复床位和专业的治疗服务,将成瘾视为疾病而非道德问题,为成瘾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支持。
目前美国自身的情况能彻底解决吗?解决不了的症结在哪里,难解决的难点在哪里?
目前美国自身的情况很难彻底解决芬太尼危机,其症结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政治因素阻碍 :一是药企与政客深度勾连,制药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游说和资助美国国会议员,影响政策决定,导致美国至今未永久整类列管芬太尼。二是政治极化严重,美国两党在芬太尼问题上相互“使绊子”,不愿让对方成为解决问题的“功臣”,导致相关法案推进困难,如2025年5月共和党控制的美国国会众议院投票审议“阻止致命芬太尼贩运法案”时,133名众议员投了反对票,其中132人来自民主党。
- 监管体系漏洞 :美国在芬太尼类药物的监管上存在滞后性,早期对芬太尼类似物的法律管控不足,导致新型衍生物不断出现。同时,美国部分地区警力投入不足,难以有效打击非法合成和销售芬太尼的行为,使得芬太尼在黑市广泛流通。
- 医疗体系弊端 :受利益驱动,美国大型药企游说政客提供政策保护,医药代表以各种手段鼓励医生多开处方药,药店也大力兜售,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条,导致芬太尼类药物过度处方和滥用,美国人口仅占世界5%,却消费了全球80%的阿片类药物。
- 社会文化因素 :美国社会形成了“止痛文化”,人们习惯于用止痛药应对疾病,对阿片类药物的依赖程度较高。此外,美国半数以上的州实行“大麻合法化”,降低了公众对毒品危害的认知,使得芬太尼类物质滥用问题更加突出。
- 边境管控困难:美墨边境线漫长,走私规模庞大,尽管边境查获的芬太尼逐年增加,但执法部门难以全面拦截。同时,打击跨国贩毒需要多国合作,但政治分歧、司法差异等问题影响了国际协作的成效,使得芬太尼的供应链难以被有效切断。
中国政府、组织和民间、专家如何看待美国芬太尼问题?
中国政府、组织、民间和专家对美国芬太尼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具体如下:
- 中国政府:中国政府多次强调,芬太尼是美国的问题,不是中国的问题,责任在美国自身 。中国是禁毒最坚决、政策最彻底、记录最良好的国家之一,早在2019年就应美方请求,在全球率先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建立了覆盖全类别、全链条的监管体系 。对于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的行为,中方表示这是典型的霸凌行径,严重破坏了双方在禁毒领域的信任和对话基础 。同时,中方对美国人民遭受的芬太尼危机表示同情,曾为此提供帮助并取得积极效果,对继续同美方开展合作持开放态度,但美方应采取实际行动,为双方合作创造必要条件 。
- 中国组织:中国国家禁毒办作为负责禁毒工作的组织,强调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禁毒国际合作,帮助美国应对芬太尼危机成效有目共睹 。美国吸毒人员比例超过10%,2024年药物过量致死约8万人,其中以芬太尼类物质为主的阿片类药物致死人数约4.8万,这是美国政府治理不力的结果,美方应认真反思,而非甩锅推责 。
- 中国民间: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面向全球网友发布的民调,91.8%的受访者表示,美方对中国无理加征“芬太尼关税”是典型的政治操弄和关税霸凌,意在掩盖自身禁毒无能的事实 。众多网友对美国毒品问题低龄化趋势深感忧虑,认为美国政府在加强处方药管控、强化毒品危害宣传教育等方面明显缺乏作为,且在利益集团推波助澜下,纵容和推动毒品合法化,加剧了毒品泛滥问题 。
- 中国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相关研究指出,中美间的禁毒合作在20世纪80年代便已形成机制,但近年来,美方将芬太尼问题政治化,导致合作受阻。禁毒国际合作具有功能性,国际合作是应对跨国毒品问题的必选项,美方应摒弃政治操弄,与中方基于科学知识和政府职能部门间的互动,强化公共卫生和司法合作两大领域的互动机制,共同解决芬太尼问题。
对中国有哪些启示和警示?
美国芬太尼危机给中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和警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持续强化毒品管控力度 :中国应继续保持对芬太尼类物质的“零容忍”态度,巩固和完善已有的整类列管制度,加强对芬太尼类药品生产、销售和出口的严格审批与监管,防止芬太尼类物质在国内出现规模性滥用。
- 重视前体化学品管理 :芬太尼前体化学品的管控至关重要。中国需不断强化对前体化学品的列管,根据其变化和新品种的出现,及时调整监管措施,加强对前体化学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监控,防止其非法流失到国外被用于制造毒品。
- 加强国际禁毒合作 :中国应继续积极参与国际禁毒合作,与各国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如中美禁毒合作工作组等,通过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方式,共同打击跨国毒品犯罪。同时,要警惕他国将毒品问题政治化,避免国际禁毒合作受到无端干扰。
- 关注国内药品使用安全 :美国芬太尼危机警示中国要关注国内药品的合理使用,尤其是阿片类药物的处方管理。需加强对医疗人员的教育,规范处方行为,推广非阿片类止痛替代方案,防止因过度用药导致药物依赖和滥用问题。
- 引导正确的社会认知 :美国的“止痛文化”导致了芬太尼的滥用,中国应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对毒品危害的认识,避免形成类似的不良文化氛围,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用药意识。
评论区(暂无评论)